简体中文

皇帝内经

作者:刘彬 编著

出版时间:2008-04-01

出版社:中医古籍出版社

前言

  《黄帝内经》是我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也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传世巨著,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哲学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辨证思想。 
《黄帝内经》作为祖国传统医学的理论思想基础及精髓,在中华民族近二千年繁衍生息的漫漫历史长河中,它的医学主导作用及贡献功不可没。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原书18卷。其中9卷名《素问》;另外9卷无书名,汉晋时被称为《九卷》或《针经》,唐以后被称为《灵枢》,非一人一时之作,主要部分形成于战国至东汉时期。每部分各为81篇,共162篇。《素问》主要论述了自然界变化的规律、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灵枢》的核心内容`为脏腑经络学说。


查看更多
目录

  
目录
卷 第 一()
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卷 第 二()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阴阳离合论篇第六()
阴阳别论篇第七()

卷 第 三()

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六节脏象论篇第九()
五脏生成篇第十()
五脏别论篇第十一()

卷 第 四()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
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
玉版论要篇第十五()
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

卷 第 五()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

卷 第 六()

玉机真脏论篇第十九()
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

卷 第 七()

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

卷 第 八()

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
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
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
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
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阳明脉解篇第三十()

卷 第 九()

热论篇第三十一()
刺热篇第三十二()
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逆调论篇第三十四()

卷 第 十()

疟论篇第三十五()
刺疟篇第三十六()
气厥论篇第三十七()
咳论篇第三十八()

卷 第 十一()

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腹中论篇第四十()
刺腰痛篇第四十一()

卷 第 十二()

风论篇第四十二()
痹论篇第四十三()
痿论篇第四十四()
厥论篇第四十五()

卷 第 十三()

病能论篇第四十六()
奇病论篇第四十七()
大奇论篇第四十八()
脉解篇第四十九()

卷 第 十四()

刺要论篇第五十()
刺齐论篇第五十一()
刺禁论篇第五十二()
刺志论篇第五十三()
针解篇第五十四()
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

卷 第 十五()

皮部论篇第五十六()
经络论篇第五十七()
气穴论篇第五十八()
气府论篇第五十九()

卷 第 十六()

骨空论篇第六十()
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

卷 第 十七()

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卷 第 十八()

缪刺论篇第六十三()
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十四()
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

卷 第 十九()

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
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
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

卷 第 二十()

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
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

卷 第 二十一()

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
刺法论篇第七十二()
本病论篇第七十三()

卷 第 二十二()

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卷 第 二十三()

著至教论篇第七十五()
示从容论篇第七十六()
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
徵四失论篇第七十八()

卷 第 二十四()

阴阳类论篇第七十九()
方盛衰论篇第八十()
解精微论篇第八十一()
卷 第 一
上古天真论篇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