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邮件已发送到
请登录邮箱完成邮件验证
立即进入邮箱

修改密码成功!请用新密码登录
确定
删除之后将无法恢复,是否确认删除?

马上激活邮件,完成认证吧!
我们已经向 发送了一份验证邮件,请登陆邮箱验证
验证邮箱之后您可以用您的邮箱登录、找回密码,我们也将为你推送更优质的服务!
作者:严锴
出版时间:1996-02-01
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
在中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中,兵书战策无疑是一朵夺目的奇葩。如今,它早已超越了时空的界限,成为人类共同的财富。
纵观中国历代的兵书战策,有如下共同特点:
一、反对天命,注重人事。
二、反对封建迷信。
三、主张富国强兵。
四、注重灵活多变的用兵艺术。
五、重视将领的作用,强调选贤任能。
六、主张严明法纪,赏罚必信,动有节制。
这些思想原则不仅在当时放射出不可磨灭的光辉,即使在今天,它们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阅读这些凝聚着智慧的伟大作品,无疑对今天的人们有诸多教益和启迪。
因此,我们特别邀请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精深造诣的学者和研究人员编写了这套丛书,以飨读者。
姜太公即姜子牙。
姜子牙原名姜望,周代东海(今山东郯城北)人,子牙是他的字。他既是中国古代第一名将,也是中国古代第一名相。
据称,他是炎帝的后裔,其祖先曾帮助禹治理洪水,受封于吕,所以又名吕尚。他最初是在殷朝任职,后来因年老,离开殷朝,隐居于西周,以钓鱼为生。一天,周文王外出打猎,在渭水旁遇见他,高兴地说:“我的祖上曾说,有圣贤之人来到西周,周一定会兴盛起来,莫非你就是那位圣人?我们太公盼望了好久啊。”因此,人们又称他为“太公望”、“吕望”或“姜太公”。
在西周统治政权中,姜太公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周文王一系列改革维新的方针大计,都赖他制定与执行,他是武王的岳丈大人,灭商建周,完全依赖他的辅佐。牧野一战,纣王兵败自焚即是《姜太公兵书》的辉煌成就。而中国完整统一的军事哲学思想,亦是从姜太公开始的。周公旦的“文治”与“武功”谋略,也是学自于太公而又加以发挥的,可以说,周朝的统一大业与太公的谋略精神是密不可分的。
姜太公的谋略思想,主要体现在《六韬》之中。虽然《六韬》是后人追述的著作,但这是因为古人没有著书的观念,其学说多半是以传说为基础,经后人整理加工而成的,《六韬》的精辟内容则是以姜太公军事思想为基础的。
所谓“韬”,本义是箭的套子,意指深藏不露而又非常厉害。所谓“六韬”,分别是文、武、龙、虎、豹、犬韬,其中文、武韬是太公的政治谋略思想,龙、虎、豹、犬韬是太公的军事谋略思想。
首先,姜太公认为“道在行仁”。他指出,天下并非君王一人所有,而是天下人所共有。这是创立天下、治理国家、巩固江山的重要谋略思想。这个谋略的确立,对那些滥施权欲、横征暴敛、穷兵黩武的昏君,是有制约作用的,而对稳定社会秩序更是具有重要意义。政治统御的奥妙在“行仁”,行仁是有条件的,那就是要富,“不富无以为仁”。太公认为,君主要注意增强国力,如果国家不富裕,百姓就不能丰足,百姓不丰足,则难以接受礼仪教化,“礼”也就无法执行。只有把提高广大民众生活水平的策略当作优先的施政考量,方能体现统治者的仁政,反之,即是暴政。
其次,是“仁在爱民”。姜太公说:“天下是万民的天下。”他认为将天下之利,分享给天下万民的人,才能得到天下,凡是想独占天下利益的人,必然会失去天下。善于领导的人,对待民众和部属,应像父母慈爱子女,兄长爱护弟妹一般;看到百姓过着饥寒交迫的日子,应该感到哀伤,看到人民过度辛劳,应该觉得痛苦;对待人民应有爱屋及乌的同情心。
再次,是“任贤用贤”。周文王访贤到了渭水的北岸,见到姜太公在岸边悠然垂钓,走到跟前,发现钓鱼人的双眼竟是闭着的。文王问姜尚:“老人家,你钓到鱼了吗?”只见姜太公不慌不忙地说:“你为什么只问我有没有钓到鱼?这未免有点无聊,我是在想国家大事呀!钓一条鱼就高兴地不知所措,那是小人的行径,而我想钓的鱼和这类人大不相同。”姜太公心中的贤才标准是“乐得其志”的人,是遇事沉着、处事泰然,时刻不忘天下大事的人。
择人招贤,是用人谋略的一部分。选拔了人才之后,还应予以大胆任用。一天,周武王请教太公说:“国家招了不少贤才,为什么还会出现危亡的局面呢?”太公回答道:“举了贤,却没有任用,实际上只是徒有举贤的虚名,而没有发挥任贤的作用,这样国家难免要发生危机。”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是人治的谋略思想,一个国家、一个团体、一个企业,不仅要关心自己的团队里有多少人才,或得到了多少人才,更重要的是,还应考虑自己能不能善用人才,能不能放心、放手让这些人才发挥所长,让每个人得以进入最佳的工作状态,发挥自己的才能。
第四,是“赏罚分明”。姜太公认为,治国治军的要点就是当赏则赏,当罚则罚。这是任何执政者为建立权威、收揽人心所必须采用的重要策略。在执行这个谋略时,最关键的是要做到:与自己亲近,并且是自己非常器重或喜爱的人犯了罪,你一定要惩罚;而你十分讨厌的人,若是立下了功劳,也一定要奖赏。不能以私害公,这是治国治军的第一要义。姜尚经常告诫武王:“贤君之治国,其自奉薄。不以私善害公法。赏赐不加于无功,刑罚不加于无罪。”
第五,是“克己”。姜太公指出: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作为统治者,对任何人与任何事,都应该恭谨,不能懈怠,否则就会给自己带来危害。处上位者应克制自己的情感、节制欲望,也就是“克己”。此一谋略思想,也适用于当今的企业和公司管理。
军事上的人文主义,姜太公的中心谋略就是“仁者无敌”。牧野战役之前,姜太公对武王说:“只要得人心,受到老百姓的拥护,去攻打那失道的昏王,就是不战也知道谁会胜利;贤明的君王去讨伐那不肖之徒,不用占卜也知道谁会获胜;敌人残害百姓,我们爱惜人民,既使那些现在并不支持我们的人,必然也会听从我们的指挥。”太公的预料完全正确,牧野之战开始,商兵阵前倒戈,结局与其之估量完全相符。
在兵法上,太公又十分重视谋略策划,推崇“兵不厌诈”。他认为打仗要胜在不可知,对于战争,他作了这样的描述:“鸷鸟将击,卑飞敛翼;猛兽将搏,弭耳俯伏;圣人将动,必有愚色。”可见,战争在他眼里是一种艺术。
虽然姜太公主张兵贵变化的谋略思想,但在治军方面,太公却特别注意对士兵的训练,他认为“三军以戒为固,以怠为败”,在军队纪律上一点也不能马虎;行动不允许拖拖拉拉,犹豫与迟疑是临敌作战的致命伤。
在姜太公的军事谋略中,要求将帅要有统一指挥的意志和才能,一切军令,都应该由将领作出决定,在与敌人作战时,绝对不能三心二意。在他看来,坚决果断的勇气是最可贵的。至于军队,不管有多少人,在行动上都必须保持团结一体的最佳状态,只有这样,才能无往不利。用太公的话说:“凡兵之道,莫过于一”、“乖众不可使伐人”。没有见识的将领,没有纪律的士兵,绝不可能赢得战争的胜利。
在如何调查研究敌情方面,姜太公主张采用全民调查,以获得准确的情报。分析情报的时候,“必见其阳,又见其阴,乃知其心。必见其外,又见其内,乃知其意。必见其疏,又见其亲,乃知其情”。分析研究情报,要全面而彻底。
军事谋略中,制定谋略与实施谋略的主动权,必须掌握在将帅手中。太公认为:“将不仁则三军不亲,将不勇则三军不锐,将不智则三军大疑,将不明则三军大倾,将不精微则三军失其机,将不常戒则三军失其备,将不强力则三军失其识。故将者人之司令,三军与之俱治,与之俱乱。”由此可知将帅是决定胜败的关键。强将强兵强国,弱将弱兵弱国。
目录
第一章文韬篇
本韬综述
一文师
二盈虚
三国务
四大礼
五明传
六六守
七守土
八守国
九上贤
十举贤
十一赏罚
十二兵道
第二章武韬篇
本韬综述
一发启
二文启
三文伐
四顺启
五三疑
第三章龙韬篇
本韬综述
一王翼
二论将
三选将
四立将
五将威
六励军
七阴符
八阴书
九军势
十奇兵
十一五音
十二兵征
十三农器
第四章虎韬篇
本韬综述
一军用
二三阵
三疾战
四必出
五军略
六临境
七动静
八金鼓
九绝道
十略地
十一火战
十二垒虚
第五章豹韬篇
本韬综述
一材战
二突战
三强敌
四敌武
五鸟云山兵
六鸟云泽兵
七少众
八分险
第六章犬韬篇
本韬综述
一分合
二武锋
三练士
四教战
五均兵
六武车士
七武骑士
八战车
九战骑
十战步
附录姜子牙与《姜太公兵书》
一《六韬》的由来
二《六韬》的思想和战术
三《六韬》的价值和影响
四《六韬》精神通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