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邮件已发送到
请登录邮箱完成邮件验证
立即进入邮箱

修改密码成功!请用新密码登录
确定
删除之后将无法恢复,是否确认删除?

马上激活邮件,完成认证吧!
我们已经向 发送了一份验证邮件,请登陆邮箱验证
验证邮箱之后您可以用您的邮箱登录、找回密码,我们也将为你推送更优质的服务!
作者:严锴
出版时间:2008-06-01
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
在中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中,兵书战策无疑是一朵夺目的奇艳。如今,它早已超越了时空的界限,成为人类共同的财富。
纵观中国历代的兵书战策,有如下共同特点:
一、反对天命,注重人事。
二、反对封建迷信。
三、主张富国强兵。
四、注重灵活多变的用兵艺术。
五、重视将领的作用,强调选贤任能。
六、主张严明法纪,赏罚必信,动有节制。
这些思想原则不仅在当时放射出不可磨灭的光辉,即使在今天,它们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阅读这些凝聚着智慧的伟大作品,无疑对今天的人们有诸多数益和启迪。
因此,我们特别邀请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精深造诣的学者和研究人员编写了这套丛书,以飨读者。
刘伯温(公元1311年~1375年),名基,字伯温,元朝人。由于世代居住处州青田,并曾隐居耕读于此,故又号青田先生。
传说中,刘伯温是一位可与诸葛亮媲美的人物。他辅佐明朝皇帝朱元璋推翻元朝统治,是明朝的开国功臣,也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谋略家。他的军事造诣极深,从青年时代起,便已是一位兵学爱好者与研究者了。
他出生于封建世族家庭,曾祖父刘濠曾是南宋朝廷的翰林掌书。刘伯温自幼聪颖好学,读书过目辄诵,长大学识出众,为时人所推崇,被誉为“魏征之流,而英特过之”。除“善经学、工属文”之外,还旁通九流六艺、天官阴符家言。17岁曾经随从石门郑复初先生学习理学,得闻濂洛心法。由于他广泛涉猎、勤勉阅读和实地考察,故又精通天文相兵书。
刘伯温一生的经历是曲折而复杂的。他的前半生坎坷崎岖,而后半生其文韬武略绽放出绚烂的光采。元朝圣顺四年(公元1333年)中进士,做过小官,为官正直清廉。曾反对元末农民起义,效忠于元朝,却未受元朝廷的信任和重用,一再遭受排斥与打击。元末的社会黑暗和腐败统治终令他心生不满,曾多次弃官归田。后来受到反元义军席卷全国的浩大声势所影响,终于觉醒与元朝廷彻底决裂,毅然加入灭元大军朱元璋的队伍。此时他已经50岁了。
公元1360年,朱元璋率兵起义到抵江南,听闻刘伯温名声,派人厚礼相聘。起初他没有应聘,后来经总制孙炎的再三邀请,他才到金陵(即今南京市)谒见朱元璋。朱元璋极为敬重他,称他“老先生”,认为是“吾之子房也”,特地修建礼贤馆安置,向他虚心求教。相较于元朝廷的冷落,朱元璋的惜才令刘伯温深为感动,于是向朱元璋详加介绍隐居时所观察之各方力量对比的形势,和经过分析概括所制定的时务十八策,并献策应充分利用义军中的矛盾,先分化孤立、各个击破南方反元集团,壮大实力,再集中全力,挥师北向,夺取中原,推翻元朝,完成统一大业。
朱元璋对刘伯温的卓越才智,颇为惊服,亦深感其至诚,遂视他为心腹。从此,他的政治、军事才能才得以充分的显示和发挥。他不仅“运筹帷幄”筹划全局,而且几乎参与了历次主要战役的决策。八年之间,辅助朱元璋灭陈友谅、取张士诚,东定吴会、席卷中原,群雄归命,抵定全国,创建了朱明王朝。至此,他的谋略思想,已得以完全实现。朱元璋十分赞赏他,论功行赏,“首徐达而次刘基”,位居第二。
朱元璋即帝位后,刘伯温被任为御史中丞;洪武三年,又被授予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封诚意伯。在任御史中丞兼太史令时,他主张实行严格的法治,止滥杀、肃纲纪,从军事、民政到赋税都制定出一套法规和制度。由于他“性刚嫉恶,与物多忤”,所以招致一些朝臣的攻击。丞相胡惟庸谗毀他有称帝之野心,后来连朱元璋也对他心生猜疑,甚至褫夺其俸禄,他因此忧愤成疾,抑郁而终,享年65岁。
刘伯温一生著述甚多,传世的有《翊运集》、《郁离子》、《覆瓿集》、《写情集》、《春秋明经》、《犁眉公集》等。永乐二年,工景汇辑刻成《诚意伯文集》。但有关他的兵书则只发现《百战奇略》。
《百战奇略》的成书时间,大约是刘伯温隐居于青田时。从整部书的内容来看,显然是作者读兵书与史籍的心得汇集。全书收集了从先秦到五代1600多年间散见于史籍中的重要军事资料,按作战双方的军事、政治、经济、自然诸条件,划分为两两相对的问题,然后分别论述。每题均先解题,继而阐明其谋略思想。同时,多引用《孙子兵书》、《司马法》、《尉缭子》、《李卫公问对》、《三略》、《六韬》等兵书上的精辟警语。其中引用最多的是《孙子兵书》,达60多条。正文之后,又选择古代战例与每题论点相合者加以印证,前后照应,相得益彰。因此,虽说书中内容多系辑录而成,但经过作者精心选择和重新建构后面貌一新。加以作者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使本书形成一部别具特色的军事理论著作。书中所选战例故事性强,阐述生动活泼,堪称一部军事故事集。而作者文笔生动,更增加此书的可读性,使之具有一定的文学欣赏价值。
《百战奇略》使刘伯温的军事思想得以发挥。在战争问题中,他反对“奸战”,认为用兵作战不可“不慎”,指出“黩武穷兵,祸不旋踵”,并主张“安不忘危,治不忘乱”;战略战术方面,他强调多谋善变。在他看来,临敌作战必须创造有利的作战形势,应依据敌情、地形灵活地运用战略战术;在治军方面,他重视人的作用,主张为将者要讲信义,要爱护士卒,与之甘苦与共,恩威并用,赏罚分明,同时强调“敦战”,鼓舞士气等。这些思想,在今天仍具有重要价值。值得注意的是,该书所列战法及所引战例并非完全适切,其中难免有牵强附会之处,而且有些结论也失之偏颇。
明弘治十七年(公元1504年)马进思刊本为本书较早的刊本,继之有万历唐富春刊本、王鸣鹤刊本,崇祯九年汪淇参校本。今据诸本略作参校。
目录
一计战
二谋战
三间战
四选战
五步战
六骑战
七舟战
八车战
九信战
十教战
十一众战
十二寡战
十三爱战
十四威战
十五赏战
十六罚战
十七主战
十八客战
十九强战
二十弱战
二十一骄战
二十二交战
二十三形战
二十四势战
二十五昼战
二十六夜战
二十七备战
二十八粮战
二十九导战
三十知战
三十一斥战
三十三泽战
三十三争战
三十四地战
三十五山战
三十六谷战
三十七攻战
三十八守战
三十九先战
四十后战
四十一奇战
四十二正战
四十三虚战
四十四实战
四十五轻战
四十六重战
四十七利战
四十八害战
四十九安战
五十危战
五十一死战
五十二生战
五十三饥战
五十四饱战
五十五劳战
五十六佚战
五十七胜战
五十八败战
五十九进战
六十退战
六十一挑战
六十二致战
六十三远战
六十四近战
六十五水战
六十六火战
六十七缓战
六十八速战
六十九整战
七十乱战
七十一分战
七十二合战
七十三怒战
七十四气战
七十五逐战
七十六归战
七十七不战
七十八必战
七十九避战
八十围战
八十一声战
八十二和战
八十三受战
八十四降战
八十五天战
八十六人战
八十七难战
八十八易战
八十九离战
九十饵战
九十一疑战
九十二穷战
九十三风战
九十四雪战
九十五养战
九十六畏战
九十七书战
九十八变战
九十九好战
一〇〇忘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