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中国古代帝师传

作者:蔡景仙 主编

出版时间:2007-04-01

出版社: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前言

“古之学者必有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在《师说》里的著名论断。随着《师说》在中学语文课本里的历年讲授,这一论断也一代一代地深入人心。韩愈说得很清楚:“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里的师是指启蒙教育,知识传授方面的老师。
被历代帝王奉为大成至圣先师的孔子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见《论语·述而》)这里的师,是指可以借鉴的人。
诗圣杜甫在《醉时歌》里说:“杜陵野客人更嗤,被褐短窄鬓如丝。日籴太仓五升米,时赴郑老同襟期。得钱即相觅,沽酒不复疑。忘形到尔汝,痛饮真吾师”。这里的师,是泛指学习的榜样。
“老师”一词,最早出现在《史记·孟子苟卿列传》:“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是指年辈最尊的学者。明、清两代,生员和举子对主试的座主和学官也尊称“老师”。随着汉语双音节词汇的大量发展,“老师”成了对教学者的通称。
“帝师”一词,最早出现在《史记·留侯世家》:“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仇强秦,天下振动。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很明确,“帝师”是指皇帝的老师。
皇帝一词首见秦朝,秦消灭六国以后,建立了统一的秦朝。《史记·秦始皇本纪》:
丞相绾、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
臣等谨与博士议日:‘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为最’。臣等冒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为‘朕”’。
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日‘皇帝’。他如议”。
秦始皇赢政称始皇帝以后,没有帝师。任何人都不能左右他的意志,他只需要辅佐的文臣武将,而在他从政之前,是经过认真培训的,培训者当然是帝师级的人物。不过那时没有帝师的称呼,而是别的说法。
从中国古代史来看,自大禹将帝位传给儿子夏启,禅让被世袭取代。
自夏、商、周以来,无论是当朝的天子,还是列国的诸侯,为了江山永固,必须保证继承人有足够的知识才干,有驾驭群臣的能力,有处理复杂事务的本领,有处变不惊,能应付突发事件的经验。这一切,往往是在作太子或作储君时先期学习的结果。朝中就设有辅导太子或曰储君的官职,其历代称谓略有不同:
《北堂书钞》卷五十引许慎《五经异义》:“天子立三公日太师、太傅、太保,……又立三少以为之副,日少师、少傅、少保,是为三孤”。《通典》卷二十:“孤,特也,言卑于公,尊于卿”。
太师官名西周始置,原为军队最高统帅。春秋时晋、楚等国延用,成为辅弼国君长官。战国后废。汉又设置。历代相沿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西晋设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合称三师、三少。北朝的魏、齐沿设,隋以后历代不改。明、清以朝臣兼任,三师、三少遂成为虚衔。
从这些职称可以看出,帝王对于接班人的培养教育是煞费苦心的。一旦太子即位,三师、三少就是帝师,享受崇高的荣耀。当然,如果太子被废黜,这些三师、三少也就面临丢官罢黜的命运。所以,无论是从忠君的观点出发,还是为自身的利益着想,这些人都会尽心竭力。他们每一个人都是某一方面的杰出人物,合起来的教育效果可想而知。
“学得文武艺,贷予帝王家”是一般学子的理想。
“儒者从来作帝师”是高级学者的崇高理想。他们从没有谋权篡位取而代之的野心,只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壮志。齐家靠自己,治国平天下就要靠明主了。他们就是要通过自己对皇帝施加的影响,间接地完成治国平天下的宏愿。正如大诗人李白《赠钱征君少阳》云:
白玉一杯酒,绿杨三月时。
春风余几日,两鬓各成丝。
秉烛唯须饮,投竿也未迟。
如逢渭水猎,犹可帝王师。
但他们毕竟是臣、是仆、是奴,遇见一个桀骜不驯、胸无大志的怪胎,他们也只有一筹莫展,望洋兴叹。所以,教育不是万能的,历朝历代总是有不断更替的,不会只因为帝师们的努力就千世、万世地延续下去。
太平皇帝的早期教育是由三师三少完成的,马上皇帝呢,他们的帝王之术是从哪里来的?
马上皇帝是指开国皇帝,是指凭自己本事打下江山来坐的皇帝。如刘邦,朱元璋之流。众所周知,他们是谈不上早期教育的。
知识有两种,一是书本知识,通过读书受教育得来,一是社会知识,由社会实践得来。刘邦、朱元璋们虽然读书很少,但社会实践经验丰富,能够掌握人们心理,有大志而不拘小节,能识人而善任,不敝帚自珍而虚心就教,终成大业。
有人对刘邦作皇帝很不服气,认为是偶然因素在起作用。对朱元璋由一个放牛娃而成了皇帝也不服。君不见,《史记·高祖本纪》云:
高祖置酒洛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掠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嫉贤妒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于幄帷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功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好个“知其一,未知其二”。试问不服气者,你可有此自知之明,你能使几个人杰为你所用?
朱元璋也是一样。想刘伯温是何等人物,饱读诗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通五经,晓六艺,有北诸葛南伯温之誉。元廷不能用,而朱元璋用之,终成一国皇帝。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刘邦、朱元璋之流凭其过人之处,借天时、地利、人和之便,弥补早期缺憾,知人善任,顺应历史潮流,终成一代帝王。
本书从记叙帝师生平事迹入手,再现了帝王之师对历代帝王的教育、指导和辅佐,同时揭示了帝师以其亦师亦臣的特殊身份,对帝王决策的各种正面、负面影响之谜。展现给读者一幅亦真亦幻的历史画卷,道出一些亘古不变的历史发展规律。
编写过程中,笔者力求以史实为依据,综合最新学术观点,同时结合笔者认识,融知识与趣味于一炉。但由于时间、水平、篇幅诸多因素,本书很难尽如人意,愿读者能不吝赐教,以便再版时改正。感谢幸甚。

查看更多
目录

毁誉参半 第一帝师
——吕不韦
吕不韦两度出任秦相,为了秦国的统一大业,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孙大洲教授评价吕不韦时曾说:“其人其事可议,其功不可没,其学其书不可废。”意为对吕不韦的为人和行事众说纷纭,但他的功绩不可以被埋没,他的学说和流传下来的《吕氏春秋》都不可以被淹废。
秦始皇是中国第一帝,那么吕不书则是中国第一帝师。我们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吕不韦给秦始皇打下坚实的基础,秦王赢政也不可能建立历史上那么强大统一的大秦帝国。

才智卓越 两代帝师
——李斯
秦统一六国后,在如何管理这个大一统的国家问题上,秦始皇力排众议,采纳了李斯“置郡设县,遣官治理”的建议,把全国分为三十六个郡,郡下设县,中央任免各级官员。可以说,李斯为中国封建社会建立成熟的统治形式,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在焚书的第二年,秦始皇对书生进行了一次更残酷的迫害,他下令把咸阳的四百六十多儒生活埋。“焚书坑儒”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李斯在这一事件中,他既充当了策划者,又担任了执行者。

运筹帷幄 决胜千里
——张良
张良,从国破家亡,遍散家财,致力抗秦,体现出的是大勇;到青年时代,巧遇黄石公,偶得兵书,学得兵法,体现出的是大幸;到后来追随刘邦,亦师亦臣,转战南北,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体现出来的是大智;晚年看清形势,借言学道,远离政治,明哲保身,体现出来的是大忍。北宋政治家王安石曾写诗赞道:“汉业存亡俯仰中,留侯于此每从容。固陵始义韩彭地,复道方图雍齿封。”全诗肯定了张良的一生。

公而忘私 成就大业
——萧何
萧何审时度势,追随并辅佐刘邦挥师西进。在很多场决定刘邦生死存亡的楚汉战争中,萧何坐镇关中,制定法规,整顿秩序,重耕兴农,发展经济,减免赋税,抚慰百姓,并想方设法筹措军需和粮饷,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汉军的作战前线,为刘邦在前方指挥作战提供了坚强的后勤物质保障,同时,萧何还发现并举荐了具有卓越军事指挥才能的韩信,并说服了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全面指挥汉军对楚军的作战。

足智多谋 传奇帝师
——陈平
陈平是西汉王朝的开国功臣,足智多谋,用奇计辅佐刘邦夺得天下。陈平和张良都可以被称做是一代帝王师,通过自己的智谋屡次帮助刘邦度过难关,是刘邦可以倚靠的智囊团。
陈平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做人奇,处事奇,计谋更奇!比如“陈平盗嫂”、还有陈平收受贿赂、在战争中善用反问计等,但这些都不妨碍他后来成就一番大事业,最终成为一位千古流传的人物。

昭宣中兴 辅政功臣
——霍光
霍光跟随汉武帝近30年,是武帝时期的重要大臣,后又辅佐两代幼主。霍光的一生匡扶汉室,历经武帝、昭帝、宣帝三朝,对内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对外与匈奴和亲、广扬汉朝天威,20年辅政期间他托起昭宣中兴的局面,安邦兴国,功勋卓越,成为西汉历史上的重要政治人物。
刚正不阿 勤心辅政
——肖望之
公元前33年,太子刘爽即位称帝,是为汉元帝。当元帝为太子时,肖望之教授其学习《论语》和《礼服》,汉宣帝在病中又拜肖望之为前将军光禄勋,当太子称帝后,肖望之又受到先帝遗诏辅政,所以元帝即位之初,接连数次宴见肖望之,与他一起议论朝政。肖望之又推荐了博学多才的刘向和忠正耿直的金敞,元帝均委以重任,并加官给事中,即特赐随便出入禁中,参与机密。汉元帝本身长于儒术,不善甲兵,所以对肖望之的仁人治国之术是非常赞同的。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诸葛亮
刘禅自幼长在宫中,一切都靠诸葛亮的管教。诸葛亮受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不管事情大小,均由他一人操劳。这时南中诸郡首领,见朝廷举丧、新主初立,便纷纷叛乱。但当时西蜀的实力比不上曹魏和孙吴,所以诸葛亮制定了先暂时休养生息的政策再谋出兵的缓兵之计,在诸葛亮的主持下,蜀汉政权本着“东联孙权,北拒曹魏”的总方针行事,获得了一段休养生息、恢复发展的时机,又逐步强大起来。

出将入相 皇帝名师
——王猛
“王猛在中国历史上,作为一位出将入相的绝世君子,功盖诸葛亮的军事家、政治家,他是苻坚得意的辅佐大臣,在某些方面来讲,更是苻坚最值得信任和给予最多帮助的老师。现在,我们应该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还原历史的一个真相。”——《王猛传》

三朝汉臣 力辅北魏
——崔浩
拓跋焘曾经指着崔浩,介绍给新近投降北魏的高车部落酋长们说:“你们看这个人瘦小文弱,既不能弯弓,又拿不动铁矛,然而,他胸中的智谋远胜于兵甲。我虽有征伐的志向,却不能决断,前前后后建立的功勋业绩,都是得到这个人的教导呀!”拓跋焘又特意下诏命令尚书省说:“凡是军国大事,你们所不能决定的,都应该向崔浩请教,然后再付诸实施。”崔浩才智过人,是经过实践考验的,所以拓跋焘对他的信赖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文武兼备 国之能臣
——高颖
高颖一生辅佐两代君主,为隋朝的巩固与发展立下汗马功劳。他一生历经的事情很多,可惜的是,他的文稿没有流传下来,所以史书的记载也很有限;但是我们从他在文治武功上的表现,以及他积极举荐人才的做法,仍旧可以清晰地看到他的为人与成就。隋文帝也正是出于对高颖才干和人品的了解,在重大问题的处理上,常以高颖的意见为是。

直言进谏 帝王明镜
——魏征
《谏太宗十思疏》和《十渐不克终疏》被历代史家赞为“千古金鉴”和“万世师表”。疏文批评了太宗日渐增长的骄满情绪,辞强理直,淋漓尽致。
唐太宗看了奏疏后,欣然接纳,感慨地对魏征说:“我现在知道自己错了,我要改正,一定会听从你说的正确的道理,如果知错不改的话,我还有什么面目见你呢?我要把你的奏疏写在屏风上,以便我早晚都能看得到。我还要把它抄写给史官,使后世的人都明白君臣相处的道理,了解到你的一片苦心。”并赏赐给魏征黄金十斤,宫中良马二匹。后人于是就把写有这份奏章的屏风称作“戒奢屏”。

忠诚谦和 雄才大略
——房玄龄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房玄龄已经重病缠身,但当他听到唐太宗打算再次东征的消息时,抱病写了《谏伐高丽表》,文章言辞恳切,将讨伐高丽国的弊端一一写出,劝皇上不要因为一时之气,不顾百姓安危而出兵征讨高丽国,这样做只会失去民心。此表写得十分诚挚恳切,使唐太宗看后十分感动,叹息道:“房玄龄病危疲乏到这种程度,还一心忧虑着我们的国家,为国家操劳,能够做到这点,实在是太难得了。”
刚直敢言 知人善荐
——狄仁杰
狄仁杰的一生,以国家的利益作为行事的原则,努力辅佐高宗与武则天两朝皇帝;他心系民生,主张实行宽政,是百姓歌颂的好官。尤其是武则天称帝前后,政治斗争复杂,朝野官吏明哲保身者多:敢于负责、提出自己政见者少,能够刚正不阿、不为私谋者更少。狄仁杰就是这少数人中最突出的一个,他也因此赢得了武则天的信任与敬重。武则天乐于听取狄仁杰的建议,称狄仁杰为“国老”,把他当老师一样看待。

宦海沉浮 论语治国
——赵普
在北宋初期政坛上,有一个声名并非显赫的宰相。虽然他并不是经常出现在前台,而只是辅助君王在幕后出谋划策。然而,他所参与制订的重大方针政策,却一直影响着宋朝三百年的政治制度,关系到国运民命的重大问题。这位就是宋代开国宰相赵普。

忠直善断 帝王之鉴
——寇准
太宗想在京城北部修一处宫殿,刚提议,寇准出班上奏:“以前,纣王修建露台而亡国;秦始皇修建阿房宫传二世而亡国;隋炀帝开凿运河游玩而亡国。希望您收回成命,不做亡国之君。”寇准把宋太宗比作历代的昏君、亡国之君。太宗忍着怒气拂袖而起,寇准竟紧跑几步,上前拉住皇帝的衣襟,再次请皇帝归座,对皇帝说:“您让我把话说完,再回宫也不迟。不然陛下就没有机会听到臣的忠言了,就会贻误大事啊!”太宗皇帝被寇准的忠直精神和胆识所感动,就放弃了修建宫殿的计划。他感慨地说:“朕得到你寇准,就好像唐太宗李世民得到魏征一样啊!”

天下匠才 文明帝师
——耶律楚材
耶律楚材是历史上少数投降而未蒙受骂名的人。客观上是因为他在历史上的贡献使后人只恨像他这样的“文明帝师”实在太少了。曾与楚材共事的宋子贞说他所提的建议能够实施者,“十不能三”,但是即使这样,天下人已经普遍受他的恩泽了,倘若没有他,历史或许会重写,因为那个年代是重新确立社会关系的大变化的年代,而且南北政治文化不同,主理朝廷的人语言不通、趋向不同,耶律楚材能够以其本身的影响和职权护卫天理、振兴纲纪、抚恤百姓,奋袂直前,力行不顾,以一个深受了儒家思想影响的帝师,为推进元代文明进程和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做了不朽的贡献。

藏族灵魂 萨迦精英
——八思巴
成为帝师,八思巴到达了他一生的高峰,受到的礼遇和恩宠也是无与伦比的,但是他没有在这个位置上停滞不前,在他以后的岁月中为中国的多民族的统一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八思巴不仅是藏传佛教发展史上的一代宗师,而且是继松赞干布之后藏族的又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是整个中华民族杰出的历史人物之一。因此他一直受到藏族人民和蒙、汉各族人民的崇敬和怀念。

安邦治国 万世奇才
——刘伯温
朱元璋读书不多,能将刘基比作刘邦请不动的商山四皓,辅佐齐桓公成霸业的管夷吾,对刘基的评价,亦属难能可贵了。朱元璋常将自己与刘邦相比,均以布衣而成马上皇帝。刘邦请不动商山四皓,而自己请出了刘基,以“先生”事之,使自己建都立国。赞刘基之余,亦自夸有识人之能也。

读书种子 以身殉道
——方孝孺
作为一代大儒,方孝孺在理学发展历史上,树立了新的里程碑。他为汉中的教育,做出过巨大的贡献。在哲学史、文化史上,他都是一颗璀璨的明星。他坚贞的品格、宁死不屈的精神,是我们人格精神的宝贵财富。
四朝元老 辅国重臣
——杨荣
杨荣历仕四朝,每朝都深受信任,始终立于不败之地。他机智而不奸诈,功高而不谋反;与人交往和蔼可亲,处理国事体恤民情;他首倡的“台阁体”一时蔚为风气。他不愧为一代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在中国历史上闪烁着璀璨的光辉。

才高德薄 奸佞帝师
——严嵩
严嵩之所以打击异己屡屡得手,倒行逆施却并不获罪,主要是抓住了皇帝这根救命的稻草。世宗朱厚熄生性多疑,唯独严嵩知道他心中想的是什么,如果他想解救同党,先要顺着世宗的意思狠狠骂那人一顿,然后加以委婉的解释,正好说中世宗所不忍心的地方;如果想陷害异己,必然先从微妙地解释那个人的优点和缺点,然后找到犯世宗忌讳的地方,巧妙陷害。利用这样的技巧,往往能够成功。

殚精竭虑 功高震主
——张居正
当时神宗还是不满十岁的孩子,张居正对于神宗就像一位尊严的小学教师,利用一切的机会,要让自己的学生达到理想的境界。神宗对于居正也是十分的亲近和尊崇。居正还亲自为年幼的皇帝编写《历代帝鉴图说》,分上下两册,编写了自尧舜以来,有为的君主的八十一件事,引以为戒的事情三十六件。每件事情各绘一图,图后写本事。对于不满十岁的皇帝,见到这种绘图立说的故事书,自然十分高兴,而且,张居正所编写的内容真是富有教育意义。当神宗在文华殿看到张居正捧着这两册故事书,立刻童心大发,叫左右把图说揭开,让张居正在旁边给自己指点讲解。

戍边功臣 戎马帝师
——孙承宗
孙承宗,以广博的见闻、出众的才华,被选为左庶子,每天负责给皇帝讲课。由于他在边塞游历多年,耳闻目睹了许多奇闻轶事。他又天生的才思敏捷,虑事周到,对于治国安邦有一套自己的见解。所以,每当给熹宗讲课的时候,都能让他有所心得。他每次听讲完以后,总是说:“先生所讲的话,让朕明白了许多道理,您讲得真是太好了!”因此,熹宗对孙承宗一直非常尊敬,动辄给予优厚的赏赐,不久以后,升为少詹士,仍然担任皇帝的侍讲。

秋到黄花 晚节塔香
——陈廷敬
陈廷敬既是康熙皇帝的老师,又是当朝宰相,既是康熙的近臣,又是朝廷的重臣。陈廷敬20岁左右离开自己的家乡后,中进士、入翰林,一生升迁28次之多,并且参与国家军机政要达50余年之久,多年来成为康熙皇帝的股肱之臣,为清王朝的顺利发展,康熙盛世的逐步形成,尤其是对于康熙皇帝文治武功的全面施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辅佐作用,立下了显赫的功勋。可以这样说,陈廷敬和康熙帝之间的密切的政治合作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深刻影响着整个清王朝政治的发展走向。

一代名臣 帝师元老
——朱轼
雍正任命朱轼为太子太保,在懋勤殿设讲坛,当时的皇子爱新觉罗·弘历(也就是后来的乾隆皇帝),对朱轼行拜师礼。按清朝成例,皇子见师傅,彼此都行长揖礼,这是胤稹为使皇子们尊重师傅,特定的礼节。一如朱轼为人为官一贯的严谨作风,他对弘历的要求很严,以致于雍正有时都觉得有些过头了,就对朱轼说:“教也为王,不教也为王。”然而朱轼没有顺势而下,而是很严肃地说“教则为尧舜,不教则为桀纣。”

文压三江 鉴修四库
——王尔烈
傲慢的颐琰哪里把王尔烈的话当回事,于是便以“明月照天边”为题自作主张地写了一篇交给王尔烈。王尔烈大怒:“你竟敢贪图轻闲,违反为师教义,难道就不怕龙板不成!”
颐琰不情愿地回到书房,请教王尔烈何为明月叫天边,王尔烈没有作答,而是又拿出一个题目《黄犬卧花心》,颐琰一看,更加生气,觉得王尔烈有意戏耍他,大骂王尔烈胡诌。但王尔烈仍克制着说“皇子,常言未读万卷书,难识万里路,没走万里路,不知天下事啊。你还是先走走看,了解了解实际情况,那样一定会对你有好处的。”

两朝帝师 十载枢臣
——翁同和
光绪帝十二岁时,已经读完《帝鉴图说》《诗经》《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礼记》《尚书》等书,理解问题的能力和知识储备已经有了相当的提高。翁同和决定给光绪帝开一系列课程,从而完成对他“帝德”的培养,有《通鉴览要》《圣祖圣训》《读史论略》《明史》《中国分省地图》等等,指导皇帝关注地理,关注民生疾苦,特别是注重教育,提高光绪帝联系实际,在新的形势下分析国事的能力和思想。在翁同和的悉心教导下,这位少年天子逐渐地濡染儒家思想,如他的习作‘荷插携锄当日午,小民困苦有谁觉”虽然稚嫩,但情真意切,是先秦儒学中可贵的“爱民”思想。

世代替缨 末代帝师
——陈宝琛
陈宝琛上任以后,立刻投入全部精力筹办学校。他亲自为学校题写了校训:“化民成俗其必由学,温故知新可以为师。”还撰写了一篇《开学告诫文》,其中说:“国家之盛衰强弱,全视国民之智愚贤否。学堂固所以造就人才,然必使人人知义理,人人知爱护国家,人人能自立,而后国民之资格始备……诸生今日来学师范,后来即为国家担当教育责任。自冶其性情,而后能冶人之性情;自立其志节,而后能励人以志节。”他的这篇文章后来成了全福建师范学堂培养教师的准则。中 国 帝 师ZHONG GUO DI SHI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ZHONG GUO DI SHI毁誉参半第一帝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