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中国古代皇后传

作者:蔡景仙 主编

出版时间:

出版社: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前言

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中,后妃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她们是最高统治者、至高无上的皇帝的妻妾,是封建时代妇女中地位最高贵的人。她们的命运轨迹,兴衰荣辱、坎坷沉浮无不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联。由于她们的特殊地位,在历史长河中,既有英明辅弼帝王甚或亲自临朝,推动历史发展者;也有助纣为虐,阻碍了历史进程者;更有甚者,则扮演了祸国殃民、使历史的车轮逆转的角色;而为数更多的则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在“寂寞梧桐锁深秋”的后宫中凄凉地走完了自己的人生之路。她们的命运既有强烈的政治色彩,也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后宫的生活从婚丧嫁娶到衣食住行都是丰富多采的。它既是封建时代的历史缩影,也是一幅封建时代的民俗画卷。透过她们的生活。我们可以更为深刻地了解封建社会的全貌。
我们编写《中国古代皇后传》的目的,就是尽量使读者多视角,全方位地了解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以为今之借鉴。本书除收集历朝历代的皇后外,还尽量把在历史上有影响的嫔妃乃至皇太后及为和亲而献身的公主也收入书中,上起始皇帝赢政之母。下至末代皇后婉容,大体上反映了历代后妃的全貌。同时,我们还辑录了历代后妃的诗词130余首附后,以飨读者。
封建社会的核心是封建君主专政制度。一切以帝王为中心。历代的君王都实行多妻制,《周礼》曰:“古者天子后立三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侍妇,八十一御妻。”这样,天子有妻妾一百二十六人。封建时代的皇帝也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之说。而所谓的内职制度,就是以严格的等级制度对妻妾进行管理。该制度始于上古时的夏殷。至西汉时期就趋于完善,我们从《汉书·外戚传》中可以看出其称谓之繁杂。等级之森严:“汉兴。因秦之称号,帝母称皇太后,祖母称太皇太后,妾皆称夫人。又有美人、良子、八子、七子、长使、少使之号焉。至武帝制婕好,娇圣蛏娥,镕华、充依,各有爵位,而元帝加昭仪之号。凡十四等云,昭仪位视丞相。爵比诸侯王。婕好视上卿,比列侯。蛏娥视中二千石。比关内侯。蛏华视真二千石。比大上造。美人视二千石,比少上造。八子视千石。比中更。充依视千石,比左更。七子视八百石,比右庶长。良人视八百石。比左庶长。长使视六百石,比五大夫。少使视四百石,比公乘。五官视三百石。顺常视二百石。无渭,共和、娱灵,保林、良使、夜者皆视百石,上家人子,中家人子视有秩斗食云。”自此。历朝君主都以此为模式,根据自己的好恶增减修订。唐代系中国封建时代鼎盛时期之一,经济发达,思想活跃。因之后宫制度不是十分严谨。有的妃子竟出身于青楼,这在后代是绝无仅有的。而到了宋代,由于程朱礼学的影响,后宫制度极为严谨。至明代竟有十一位妃子为一个皇帝殉葬的极其惨忍的事件,其后宫制度之森严可见一斑。
中国自古以来是多民族的国家,历代帝王的民族也不尽相同,因而在后妃设立的体制和称谓上亦各有异同。
比如元代由于最高统治者为蒙古民族,所以依蒙古民族的特殊习性,把皇后称为“可敦”并保留了“斡耳朵”宫帐制。“斡耳朵”意为宫殿营帐,每个“斡耳朵”设有皇后一人,下有若干嫔妃。所以一个皇帝同时可以有一个、两个甚至若干个皇后。忽,必烈在大都城内修筑宫阙,既设了四个“斡耳朵”,同时有四个皇后。各“斡耳朵”都有自己的封邑,元朝每年还以“岁赐”的名义。给予各“斡耳朵”的继承者以大批财富。
到清代。中国封建社会已发展得十分完备了。清朝统治者比较历史上后宫制度的优劣,依照满族的习俗制定了清代后宫制度。清初宫闱之中没有位号,仅是循用俗称“福晋”既元“可敦”转音。清顺治十五年后宫方立位号。据《清史稿·后妃传》载:“康熙以后,典制大备。皇后居中宫。皇贵妃一人,贵妃二人。妃四人,嫔妃六人,贵人、常在、答应无定数,分居东西十二宫。”从以上简述中可以看出。后妃的称谓品级是截然不同的,可见,到康熙年间,后宫典制才趋于完善。
《中国古代皇后传》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加强了对人物的描述,尽量恢复她们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形象。如前所述,后妃的命运与时代紧紧相联,所以我们把人物放在时代大背景中去写,力争使读者透过后妃的喜怒乐,悲欢离合,看到一个朝代的兴衰沉浮,同时还把民俗民情·和人物的命运结合在一起,还其应有的中华民族的特点。
对于历史上有争议的人物和事件,我们择取其中一种较为妥贴的观点编写,而对其他有争议的也如实保留下来。对历史上就无法确定的几种说法并存的人物和事件。我们只得逐一列出,为读者提供进一步研讨的线索。有些地方,为了客观全面地保留原始风貌。实录了史著的原文。毋庸讳言,由于书写史著的前人站在当时的立场上,对许多人和事的看法或有失偏颇,我们在运用史料的过程中,力图做到既尊重历史。又用当代人的观点来看待历史。
本书的编写。我们力争做到融史学性,文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为一体,透过它浏览几千年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透过它品味数百个五光十色、光怪陆离的后妃酸甜苦辣的人生,透过它鉴赏一部封建时代的民俗风情画卷。愿本书既是读者消闲时的好伴侣,也是大家了解中国封建社会的一把钥匙。若此书能对读者有所裨益,也就达到了我们编写此书的初衷了。
本书秦朝部分由李宜春编写。两汉,三国及唐朝部分由李丽娟等编写,隋朝部分由赵朝编写,魏晋南北朝部分由李宜春、张红宇,关柯等编写。五代十国及宋代部分由张青等编写,辽、金,西夏部分由白永超编写,元、明、清部分由赵孟祥,自永超、张青等编写。参加编写的还有赵川、李苏、高寒、徐文彩等。全书由赵孟祥、赵朝统稿。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历代史著。也参考了一些今人的研究成果。在此深表谢忱。

查看更多
目录


子楚夫人——秦始皇之母
汉·西汉
吕雉——高祖刘邦的皇后
张氏——惠帝刘盈皇后
窦氏——文帝刘恒皇后
景帝刘启皇后王志娡
卫子夫——武帝刘彻皇后
上官氏——昭帝刘弗陵皇后
王氏——宣帝刘询皇后
王政君——元帝刘皇后
赵飞燕——汉成帝刘骜皇后
傅氏——汉哀帝刘欣皇后
王氏——平帝刘衍皇后
王氏——新帝王莽皇后
史氏——新帝王莽皇后
阴丽华——光武帝刘秀皇后
马氏——明帝刘庄皇后
窦氏——章帝刘坦皇后
邓绥——和帝刘肇皇后
梁——顺帝刘保皇后妠
窦妙——恒帝刘志皇后
何氏——灵帝刘宏皇后
伏寿——献帝刘协皇后
汉——匈奴
三国·魏
卞氏——文帝曹丕皇太后
郭氏——文帝曹丕皇后
郭氏——明帝曹睿皇后
三国·蜀
吴氏——昭烈帝刘备皇后
张氏——后主刘禅皇后
潘氏——大帝孙权皇后
全氏——会稽王孙皇后
朱氏——景帝孙休皇后
滕氏——末帝孙皓皇后
晋·西晋
王元姬——武帝司马炎皇太后
杨艳——武帝司马炎皇后
贾南风——惠司马衷皇后
晋·东晋
孟母——元帝司马睿皇后虞
庾文君——明帝司马绍皇后
杜陵阳成帝司马衍皇后
褚蒜子——康帝司马岳皇后
何法倪——穆帝司马聃皇后
王法慧——孝武帝司马曜皇后
十六国·汉、前赵
单氏——光文帝刘渊皇后
张氏——昭武帝刘聪太后
刘娥——昭武帝刘聪皇后
靳氏——灵帝刘粲皇后
羊献容——国主刘曜皇后
十六国·成、汉
罗氏——成武帝李雄太后
任氏——成武帝李雄皇后
阎氏——幽公李期皇后
昝氏——昭文帝李寿太后
十六国·前凉
马氏——桓公张重华太后
裴氏——桓公张重华王后
辛氏——威公张祚王后
十六国·后赵
王氏——高祖石勒太后
刘氏——高祖石勒皇后
程氏——海阳王石弘皇太后
郑樱桃——太祖石虎皇后
十六国·代
封氏——代王拓跋猗卢太后
王氏——代王拓跋郁律王后
慕容氏——昭成帝拓跋什翼皇后
十六国·冉魏
董氏——武悼天王冉闵皇后
十六国·前燕
段氏——文明帝慕容皝王后
可足浑氏——景昭帝慕容俊皇后
可足浑氏——幽帝慕容日韦皇后
强氏——明帝苻健皇后
梁氏——厉王苻生皇后
苟氏——宣昭帝苻坚太后
毛氏——高帝苻登皇后
十六国·后秦
氏——后秦国主姚苌皇后
文桓帝姚兴皇后张氏
十六四·后燕
段氏——武帝慕容垂皇后
段氏——惠帝愍慕容宝皇后
苻训英——昭文帝慕容熙皇后
李氏——惠懿帝高去王后
孙氏——文成帝冯跋王后
慕容氏——明成帝冯弘王后
十六国·西秦
苻氏——武元王乞伏乾归皇后
秃发氏——昭王乞伏炽磐皇后
石氏——懿武帝吕光王后
杨氏——灵帝吕纂皇后
张氏——后主吕绍王备军后
杨氏——后主吕隆王后
十六国·北凉
车氏——武宣王沮渠蒙逊太后
孟氏——武宣王沮渠蒙逊王后
李敬受——哀王泪渠牧犍皇后
拓跋氏——哀王沮渠牧犍皇后
十六国·南凉
掘氏——景王秃发傉檀王后折
十六国·南燕
段氏——南燕国主慕容德皇后
呼延氏——末主慕容超皇后
十六国·西凉
尹氏——武昭王李暠皇后
十六国·夏
皇后梁氏——武烈帝赫连勃勃
南北朝·宋
萧文寿——武帝刘裕皇太后
臧爱亲——武帝刘裕皇后
司马茂英——少帝刘义符皇后
袁齐妫——文帝刘义隆皇后
殷玉英——刘劭皇后
路惠男——孝武帝刘骏皇太后
王宪螈——孝武帝刘骏皇后
何令婉——前废刘子业皇后
王贞风——明帝刘或皇后
江简圭——后废帝刘昱皇后
谢梵境——顺帝刘准皇后
南北朝·南朝·齐
陈道止——高帝萧道成皇太后
刘智容——高帝萧道成皇后
裴惠昭——武帝萧卧妃
何婧英——废帝萧昭业皇后
王韶明——废帝萧昭文皇后
刘惠瑞——明帝萧鸾皇后
褚令璩——东昏侯萧宝卷皇后
王舜华——和帝萧宝融皇后
南北朝·南朝·梁
张尚录——武帝萧衍皇太后
郗徽——武帝萧衍皇后
王灵宾——简文帝萧纲皇后
夏氏——敬帝萧方智太后
蔡氏——宣帝萧皇后
章要儿——武帝陈霸先皇后
沈妙容——文帝陈倩皇后
王氏——废帝陈伯宗皇后
柳敬言——宣帝陈顼皇后
沈婺华——后主陈叔宝皇后
南北朝·北朝·北魏
贺氏——道武帝拓跋圭太后
慕容氏——道武帝拓跋圭皇后
窦氏——太武帝拓跋焘皇太后
赫连氏——太武帝拓跋焘皇后
郁久闾氏——文成帝拓跋浚母恭皇后
冯氏——文成帝拓跖浚皇后
孝明帝元诩皇后胡氏
冯润——孝文帝拓跋宏皇后
高氏——宣武帝元恪皇后
尔朱氏——孝庄帝元子攸皇后
卫氏——长广王元晔太后
尔朱氏——节闵帝元恭皇后
高氏——孝武帝元修皇后
高氏——孝静帝元善见皇后
宇文氏——废帝元钦皇后
若干氏——恭帝元廓皇后
南北朝·北朝·北齐
娄昭君——文宣帝高洋太后
李祖娥——文宣帝高洋皇后
元氏——文襄帝高澄皇后
元氏——孝昭帝高演皇后
胡氏——武成帝高湛皇后
胡氏——后主高纬皇后
南北朝·北朝·北周
元氏——文帝字文泰皇后
元氏——孝闵帝字文觉皇后
独孤氏——明帝字文毓皇后
叱奴氏——武帝宇文邕太后
阿史那氏——武帝字文邕皇后
李娥姿——武帝宇文邕皇太后
杨丽华——宣帝字文赟皇后
司马令姬——静帝宇文阐皇后

独孤氏——文帝杨坚皇后
萧氏——炀帝杨广皇后

窦氏——高祖李渊皇后
长孙氏——太宗李世民皇后
武则天——高宗李治皇后
韦氏——中宗李显皇后
窦氏——睿宗李旦皇后
王氏——玄宗李隆基皇后
张氏——萧宗李亨皇后
唐·吐蕃
文成公主——松赞干布王后
金城公主——赤德祖丹王后
五代十国·后梁
张惠——太祖朱温皇后
五代十国·后唐
曹氏——庄宗李存勖皇太后
刘玉娘——庄宗李存勖皇后
曹氏——明宗李嗣源皇后
刘氏——未帝李从珂皇后
五代十国·后晋
李氏——高祖石敬瑭皇后
冯氏——出帝石重贵皇后
五代十国·后汉
李氏——高祖刘知远皇后
五代十国·后周
柴氏——太祖郭威皇后
符氏——世宗柴荣皇后
五代十国·南唐
宋福金——烈祖李昪皇后
钟氏——元宗李璟皇后
小周氏——后主李煜皇后
宋·北宋
杜氏——太祖赵匡胤皇太后
宋氏——太祖赵匡胤皇后
李氏——太宗赵光义皇后
刘氏——真宗赵恒皇后
杨氏——仁宗赵祯皇太后
曹氏——仁宗赵祯皇后
高氏——英宗赵曙皇后
向氏——神宗赵顼皇后
孟氏——哲宗赵煦皇后
郑氏——徽宗赵佶皇后
朱氏——钦宗赵桓皇后
宋·南宋
吴氏——高宗赵构皇后
夏氏——孝宗赵昚皇后
谢氏——孝宗赵昚皇后

潇温——太宗耶律德光皇后
甄氏——世宗耶律阮皇后
萧氏——穆宗耶律璟皇后
萧绰——景宗耶律贤皇后
萧菩萨哥——圣宗耶律隆绪皇后
萧耨斤——兴宗耶律宗真皇太后
萧挞里——兴宗耶律宗真皇后
萧观音——道宗耶律洪基皇后
天祚帝耶律延禧皇后萧夺里懒
萧塔不烟——德宗耶律大石皇后
耶律普速完——仁宗皇太后

徒单氏——海陵王完颜亮皇后
大氏——海陵王完颜亮皇太后
徒单氏——章宗完颜皇太后
王氏——宣宗完颜皇后
西夏
慕氏——景宗李元昊皇太后卫
野利氏——景宗李元昊皇后
梁氏——毅宗李谅祚皇后
梁氏——惠宗李秉常皇后
耶律南仙——崇宗李乾顺皇后
罗氏——仁宗李仁孝皇后

孛儿帖——太祖铁木真皇后
脱列哥那——太宗窝阔台皇后
斡兀立海迷失——定宗贵由皇后
忽都台——宪宗蒙哥皇后
南必——世祖忽必烈皇后
蓝也怯赤——成宗铁穆耳皇太后
卜鲁罕——成宗铁穆耳皇后
答己——武宗海山皇太后

马秀英——太祖朱元璋皇后
徐氏——成祖朱棣皇后
张氏——仁宗朱高炽皇后
孙氏——宣宗朱瞻基皇后
汪氏——代宗朱祁钰皇后
吴氏——宪宗朱见深皇后
张氏——孝宗朱祜樘皇后
夏氏——武宗朱厚照皇后
蒋氏——世宗朱厚熜皇太后
陈氏——世宗朱厚熜皇后
陈氏——穆宗朱载熜皇后
王氏——神宗朱翊钧皇后
明·南明
邹氏——福王朱由崧皇太后
曾氏——唐王朱聿键皇后
王氏——桂王朱由榔皇太后
桂王朱由榔皇后王氏

纳嗽氏——太祖努乐哈赤皇后
阿巴亥——太祖努尔哈赤皇后
哲哲——太宗皇太极皇后
博尔济吉特氏——世祖福临皇后
博尔济吉特氏——世祖福临皇后
赫舍里氏——圣祖玄烨皇后
乌拉那拉氏——世宗胤禛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