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世界上唯一一个将文字作为艺术的国家,就是中国,而这门艺术的名字,叫做书法。从轩辕黄帝命仓颉造字到现在,中国文字已有甲骨文、金文、石刻文,秦代的篆书,汉代的隶书,从东晋到唐朝的楷书、行书、草书等等。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 从笔墨纸砚,到诗书印章,书法处处体现着中国文化的特色,体现出中国人的人文情怀。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能反映出我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彰显中华民族灿烂的文明历程,它是民族文化的瑰宝。 书法为什么能构成艺术? 这和中国文字的特点密切相关。世界上有两种文字:表音的文字和表意的文字。其他国家都是表音的文字,只有中国是表意的文字。中国的文字有象形、指事、会意、假借、转注等造字方法,使中国汉字成为一个生命体。古人造字时看天、地、人时一定有一种奇妙的感觉,有一种神秘感,那时出于被动的远古混沌的状态。然后到了审美主动阶段,这时大篆、小篆出现了。大篆到了石鼓文、周代的散氏盘,其字形和结体是丰富美奂的,从审美主动到个性显彰,像《石门颂》《石门铭》,写这个碑的人个性一定很豪放,他写的字不是这样贴上去,(贴上去)不足以抒发自己的个性。像《张猛龙碑》,汉碑比秦朝小篆方便多了。汉隶和魏碑,我觉得是学习书法必须经过的途径,这些字(汉隶)你都认识,这些字对锻炼线条是毫无阻碍的。你如果要写气势开张大的,可以写《石门颂》《石门铭》;而要写比较清秀而玉润的,就选《曹全碑》;要写比较厚重的,就选《张迁碑》。如果选魏碑,我希望大家选《张猛龙碑》和《张黑女碑》或《龙门二十品》。 然后,书法从个性彰显到唯美主义,唯美主义就是书家对字的间架结构、结体已发展到无懈可击。到了王羲之,到米芾,再到苏东坡都有唯美主义倾向。你看苏东坡的《黄州寒食诗》或《丰乐亭记》,不像他的词那么豪放,他有些唯美主义。我们看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书法能达到这样美奂,那是非常了不起的,王羲之被称为“书圣”。再看怀素的《自序帖》,草书到了怀素就达到一个高峰,是比较难以逾越的。如果讲近代有人能够接近或者是某些方面能够逾越的话,就是毛泽东。怀素讲自己有时作书,“忽然大叫三两声,满壁纵横千万字”,你看他的帖就知道,绝不是酒醉以后写的,每个字的结体及相互之间的关系都那么精到的无懈可击,是高度理智与高度热情下的产物。这个醉态、醉意有对大自然的陶醉之意,不是真的喝醉了。醉意对于艺术家是重要的,轻松对于艺术家也是重要的,而少量喝点酒后,你会轻松一点,你会淘汰掉一些繁琐的思维,你会全神贯注于艺术,这个时候往往是出现好的用笔的时候。 中国画对线条的要求来源于书法家的实践,书法家为画家铺平了道路,到了怀素已经有这样的狂草这样的成熟,可中国的泼墨人物要到了五代、南宋以后才出现,要晚了好几百年,而这种现象是从草书来的,从这点上讲中国的画家应该感谢书法家。 唯美主义经过人类更多感情的投入走向了个性彰显。个性彰显中如祝允明(枝山)他的字不循埙墨,有时非常的汪洋恣肆,有时不循法度,却给你一种特殊的张力。不像现在有些字还没有写好的人倒是有些不循法度了,张力没有只看出蛮劲。张力一定是在严格约束下的一种放肆。 欣赏书法,我告诉诸位一个诀窍,不要听评论家讲这个好那个好,你的感觉最重要,它给你快乐的感觉没有,给你愉悦没有,甚至进一步讲它给你一种什么样的形而上的不可言说的感动。有了这样的感动,你就会认为这个书法作品是好的,然后再回归到天赋混沌的状态。你的字写得再好,却没有一点天赋混沌,可能是不行。中国书法的审美过程,首先是“惊讶”,这个书法作品展现在你面前时你为之一惊;其次是“赞叹”,再接着就是“爱慕”。“惊讶”“赞叹”“爱慕”是欣赏所有伟大艺术作品的要素。孙过庭《书谱》云: 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信可谓智巧兼优,心手双畅,翰不虚动,下必有由。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 这段话值得玩味,理解透了可以从中悟到书法创作的真谛。 学习书法,要处于经意与不经意之间,你要有所经意,但又不要太经意。专注和游戏,你专注于它,但又要把它当作一个游戏,这样你才能在书法的领域逍遥游,而不是呈现出一个艰苦历程。 “而书法之为道,非同弈术之小。至大之境必为本乎观之于天,悟之于心,应之于手。挥写之际目不见绢素,手不知笔墨,当此之时正所谓天人合一,略无间隙。在一度性的时间之中游目而骋怀,其人生快意当非手执笔而游心旁骛者可得而梦见。”这是我论书道的一段话。 最后我提醒大家,我不是一直提到“回归古典、回归自然吗”?书法也存在着回归与超越的问题。回归相对容易,超越很难。如若我尽一辈子的努力就写米(芾)字,或就写《曹全碑》,一定可以有成就,可是你要能够再前进一步,都非常困难。
书法名家视频教程《隶书入门》(上、下)

隶书,亦称汉隶,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隶书起源于秦朝,由程邈形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外媒: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策略更加聪明

海峡时报6月5日文章,当中国的围棋高手柯洁被AlphaGo以3:0的比分战败,世界各地的技术观察家不得不重新考虑AI统治这个世界的时间表。 这次活动还反应出了在人工智能领域,西方仍然具有比较优势,但是毫无疑问,在人工智能领域里,中国正紧随其后,而且可能很快就会以更快的速度将产品推向市场。 前微软和谷歌的高管李开复先生,在上月哥伦比亚大学的毕业典礼演讲中说:“一家公司正在使用人工智能分析和批准贷款,效率更快,违约率更低;而另一个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增强照片的公司有13亿的用户作为基础。 中国研究员在人工智能技术方面,比如技术的分支方向之一——深度学习,这些领域的的论文数量已经超过了美国科学家。

恢复高考40年之际,更当直面公平命题

在中国的高考命题和录取率上,显示出了如此巨大的不公平。奇怪的是,尽管各地考生和家长对此极为不满,但如此弊病百出的制度,却一直岿然不动。 在中国的高考命题和录取率上,显示出了如此巨大的不公平。学者指出,社会阶层凝固现象日趋严重,贫民的孩子想实现社会阶层的上升更加困难。

一曲微茫度此生

充和考北大,国文是满分;她嫁给了洋人傅汉思,可他是个汉学家,对中国历史比她还要精通;她在美国的耶鲁大学任教,教的是中国最传统的书法和昆曲。 年少的时候,她在苏州拙政园的兰舟上唱昆曲;逝前,她仍在耶鲁的寓所和人拍曲。她的箱子里,珍藏着乾隆时期的石鼓文古墨;她的阁楼上,摆放着结婚时古琴名家赠予她的名琴“霜钟”;她亲自侍弄的小园里,种着来自故乡的香椿、翠竹,芍药花开得生机勃勃,张大千曾对着这丛芍药,绘出一幅幅名画。张大千甚至还给充和画过一幅仕女图,画于抗战年代。画中的充和只有一个纤细的背影,身着表演昆曲的戏装,云髻广袖。回顾中国艺术史,也许充和留下的就是一个淡淡的背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