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24节气是中国古代发明和制定的一种补充历法,是指一年中指导农业和农业活动的二十四个时期。24个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平面上的位置(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来划分的。它们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反映了一年一度的自然现象和农耕活动的季节性特征。制度在人们的生活必需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十四节气:清明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意味着更多义务和责任

如何扎实做好各项保护工作,履行申报时的承诺,还任重而道远。

立春
什么是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于中国先秦时期就已经订立、到汉代完全确立的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它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既是历代官府颁布的时间准绳,也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成果和智慧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