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邮件已发送到
请登录邮箱完成邮件验证
立即进入邮箱

修改密码成功!请用新密码登录
确定
删除之后将无法恢复,是否确认删除?

马上激活邮件,完成认证吧!
我们已经向 发送了一份验证邮件,请登录邮箱验证
验证邮箱之后您可以用您的邮箱登录、找回密码,我们也将为你推送更优质的服务!
5月12日晚,“十年磨一戏”的原创大型沪剧《敦煌女儿》在国家大剧院隆重上演。随着风铃声起响,舞台上,吴侬软语的“上海声音”,将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改革先锋、感动中国人物——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先生守望莫高半世纪的“敦煌故事”娓娓道来。观众们跟随剧中人物穿越半个世纪,共同走近樊锦诗致力莫高窟文物修复和保护的一生,也走近以常书鸿、段文杰等敦煌莫高窟几代守护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一生。沪剧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剧种特色赋予了“敦煌精神”更为鲜润的色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让首都观众领略了沪剧的时代最强音。
《敦煌女儿》剧照(上海沪剧院提供)
新时代、新思想、新创作
沪剧《敦煌女儿》曾被樊锦诗先生评价为“很符合敦煌气质的作品”。大幕拉开,西北大漠的风情扑面而来。随着剧情的发展,主演茅善玉从序幕唱到尾声,每场要满弓满调地驾驭数十段宣叙、咏叹,她的嗓音唱腔变换多样,时而软糯有味、时而委婉回转、时而慷慨激越,在时空交错的场景中,她一个转身便从25岁变为80岁,配合舞蹈化的肢体语言,丝丝入扣。与此同时,根据人物不同的年龄和情境,茅善玉在亲自设计唱腔中既有沪剧的细腻温婉,又融入了京剧、越剧、黄梅戏、锡剧的唱腔特色,让整体演唱充满力度,人物表现有张力。此外,钱思剑饰演的彭金章、凌月刚饰演的常书鸿、吴争光饰演的段文杰的舞台表演表演真挚感人,将筑梦敦煌之路上的一个个人物鲜活地立于舞台之上。演出结束,演出尾声,主题曲再次响起,常书鸿、段文杰等一代代莫高窟守护人一一出场,说出他们对莫高窟的坚守誓言,观众们无不被深深感染,用一次次雷鸣般的掌声和热情的欢呼声表达对“敦煌女儿”及一代代莫高窟守护人的崇高敬意。很多观众还默默地落下了眼泪。
《敦煌女儿》剧照(上海沪剧院提供)
现场有观众表示,舞台上悬挂的飞天形象勾勒出敦煌壁画的背景,莫高窟里的禅定佛形象,照应了樊锦诗脚踏实地的坚守,简洁而又充满诗意,一下子把我们带到了西北大漠之中,更好的衬托敦煌人“守一不移”的敦煌精神。还有观众表示,这是一堂生动的党史教育课,敦煌文化是世界文明的精髓,敦煌人的精神更是值得当代党员学习他们的信仰坚定、对党忠诚的奉献品格,有担当的敬业精神,淡泊名利的道德情操。
《敦煌女儿》剧照(上海沪剧院提供)
再现“敦煌精神”,传播新时代的文化自信
从田头山歌、本滩、申曲,到沪剧。沪剧的发展始终与上海这座城市一样“海纳百川,兼容并蓄”,在求新求变中与时代同步、与城市同行, 创作出一大批既能坚守传统,又能体现现代精神的优秀作品,而《敦煌女儿》又为新时代沪剧的发展奠定了新方向。
十年前,一篇樊锦诗“甘愿用生命守护敦煌”的报道深深打动了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创排历经多年,数易其稿,并带领主创团队八次深入敦煌,感受“莫高精神”,并融入到舞台呈现之中。“用心、用情、用功”是上海沪剧院一以贯之的坚守。在边演边改的过程中,该剧召开了十余次专家研讨会,收集了数百份观众调查问卷。在一次次推翻调整后,沪剧《敦煌女儿》用多重叙事的结构、磅礴的音乐、诗意的舞台、多媒体的视觉效果,为观众呈现了一幅诗化写意、美轮美奂的敦煌故事。讴歌了几代敦煌人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茅善玉表示,沪剧人始终坚守"以人民为中心"创作理念,始终坚守"反映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根本底色 。通过边改边演,扩展了传统沪剧的表现力,人文精神及艺术内涵。
《敦煌女儿》剧照(上海沪剧院提供)
《敦煌女儿》入选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程重点扶持作品、2019年度全国舞台艺术重点创作剧目、2019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重点扶持剧目、2018——2019年度上海文艺创作精品剧目,并获国家艺术基金2020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滚动资助。本次演出结束后,分别召开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敦煌女儿》专家指导工作会议”和“2020年度国家艺术基金滚动资助项目——沪剧《敦煌女儿》“一改”专家研讨会”。来自北京和上海的专家共同探讨沪剧的发展和未来。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主任雷喜宁表示,2020年度,艺术基金立项的17部滚动资助项目,是从110家文艺院团申报的125个项目中评选出来的,《敦煌女儿》入选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是对上海沪剧院的一种肯定,希望上海沪剧院能够秉持一贯求精的状态,不断打磨,永攀高峰。
《敦煌女儿》剧照(上海沪剧院提供)
据了解,去年10月杀青的沪剧电影《敦煌女儿》目前正在紧张的后期制作阶段,计划于“七一”前后亮相大银幕。这部脱胎于同名沪剧舞台作品的电影以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为原型,全方位呈现她坚守敦煌50多年感人至深的风雨历程,讲述以樊锦诗为代表的敦煌人“择一事、终一生”的“莫高精神”,同时展现莫高窟在世界文明史上独一无二的艺术价值。
鲜红党旗,是朝霞点燃的一团火,令无数的目光,在凝聚的一刻奔腾。
大型雕塑《旗帜》近日亮相,高高飘扬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广场上,五大主题雕塑雄伟矗立,震撼人心。《旗帜》气势如虹,深刻反映出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力量。雕塑的创作者、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说:“这样一面迎风招展、气势如虹的党旗,象征着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伟大历程而意气风发的气概。 ”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儿女以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谱写国家发展的壮丽史诗,在中华民族发展历史上树立起一面巍然的旗帜。雕塑家通过对党史的深刻理解,以艺术的形式刻画党的光辉形象、彰显党的初心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中国共产党党旗是中国共产党的象征和标志,这是一面不忘初心的旗帜,这是一面砥砺前行的旗帜,这是一面永葆革命本色的旗帜,这是一面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旗帜!
基于此,《旗帜》雕塑的整体造型庄重、朴素、概括、简洁,一目了然,蕴含着强烈的精神指向,既是永远向前的党旗,也是一座永恒的丰碑。雕塑坐落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西侧广场正北侧中间,座台高5米,总高8.1米,金色的党徽光辉夺目。几个细节都有特殊寓意:一,数字的寓意。《旗帜》的基座高1米,旗帜部分高7.1米、长21米,象征1921年7月1日。二,红色寓意血染的风采。当参观者走近这面旗帜时,会被这一片大红色感动,火红的党旗是血染的风采,是无数革命先烈紧跟党、抛头颅洒热血的象征。三,流动的光影效果。雕塑外部以不锈钢板材进行手工锻造,以微妙变化的弧面、曲面、平面构成明快、爽朗的体面,形成流畅富于韵律的线条,将起承转合、跌宕回旋的节奏和雕塑的块面、体积、空间融合在一起。由于受光面的不同,使得阳光照射后产生不同的光影,具有流动感,象征不断砥砺前行。
吴为山在谈创作历程时这样说:“从平面到立体,从具象的党旗到具有抽象意味的旗帜雕塑,这是形式创造过程,是一个由理念、信念转化为视觉造型并通过造型升华为崇高,继而坚定信仰的过程。”因此,雕塑家调动一切艺术手法,通过形态、体量、材质、色质等要素表现这一宏大主题,是充分彰显艺术特色的关键。更重要的是在这形式中体现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伟大斗争历程,她是党史的形象表征。造型以强健与和畅相结合,风展红旗如画,从而具有鲜明的造型辨识度。雕塑的座台由32级台阶构成,端庄厚重。当人们拾级而上,可身临其境地感受党旗的神圣与肃穆,在党旗下重温入党誓词。雕塑与环境和谐一体,红色的旗帜、绿色的植物、白色的汉白玉基座与台阶,三色相得益彰、相映成趣,产生明快大方的视觉美感。
“一百年后,一千年后,以至于更遥远的未来,这面伟大的'旗帜'依然飘扬。这面旗帜意义重大,因为它是方向的引领,是革命的希望,这面旗帜是从建党初始我们党的所有方向、路线,旗帜就是一个方向。所以在这里创作这样一个作品,它要具有标志性、符号性,要有鲜明性,这个鲜明性就是要体现党的本质、党的初心,要体现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历史,要体现可以战胜万难险阻的一种气概。”吴为山说。他在创作过程中力求做到四个契合:第一,与中国共产党的党性、中国共产党的初心相契合。第二,与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所倡导的文艺为人民大众的最朴素的审美相契合。第三,与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周边的的空间、环境相契合。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党旗的造型、尺度、空间、精神指向要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相契合。
美术评论家、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尚辉认为,“旗帜”是具象的,这个作为中国共产党思想精神象征的“旗帜”,似乎不允许雕塑家进行过多的艺术处理,这或许正是创作的难度。但作为如此宽阔广场上的一面旗帜,却要求她始终具有飘扬的动感,并显现出稳健、凝重、舒展、崇高的形象,尤其是能够做到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让每位观众都感觉到不会因视距变化而造成旗帜俯仰的变化。“她很具象,因为人们熟悉的党旗符号性特征得到了真挚而饱满的呈现;她很抽象,因为她体现了形与体、线与面、动与静之间多重关系的和谐完美,是有形式意味的抽象组合。”尚辉评论说。
雕塑《旗帜》的创意,在于巧妙运用具象到抽象的转换,吴为山介绍说:“将具象旗帜转换为曲与直的变奏,既通过造型语言本身隐喻了中国共产党百年艰难曲折的革命历程,也形象地展现了无数共产党人高擎旗帜为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而旗帜在纵向上微微前倾的立面,也减弱了观众因视距不同而带来的视感变化,不论走到多远,这面旗帜始终向你招展,始终给你以向上奋发的崇高激励。”
吴为山在最初的构思里,脑海里闪现过无数旗帜的各种形象,但最终还是回到旗帜造型本身,在旗帜造型与旗帜基座上做文章、下功夫。毫无疑问,这是个由繁至简、由叙事到象征的提炼过程。雕塑《旗帜》的创造性在于不露痕迹地将人们熟悉的中国共产党党旗形象进行了雕塑化的处理。雕塑在总体上将柔性的、非固定形态的薄绸布转化为厚达1.45米至3米的宽幅间进行曲度变化的曲面体,省略了旗杆、旗箭等细节,将整面旗帜转换为曲面体。这显然有效地将旗帜的具象转换为抽象。雕塑的飘扬感来自整体上从俯视角度形成的飞燕形,而正面看到的则是这个飞燕形在旗帜中上方构成的面向观众的弯曲大弧线。是这条大弧线使整个旗帜形成鼓风飞扬的飘动感。另一道曲线则是旗帜尾口形成的“S”形,它一方面完成旗帜上端飞燕形的大曲线,使其在舒展之后得到自然的收口,另一方面则将旗帜上端的飞燕形转向较为平直的旗帜下端。实际上,这面旗帜的艺术匠心正在于曲直的变化和交织。上端是飘扬曲折,下端是平直挺立,而这曲与直的交界处也形成了整面旗帜最长的横向光影,从而更加有力地强化了旗帜高高飘扬的视觉特征。尚辉认为,《旗帜》是将现代抽象雕塑运用于深刻主题揭示的优秀之作,是用极简主义艺术进行鲜明、丰约、深刻内涵表达的成功探索。
创作历经两年半,前后易稿16次,从初创到最终完成,通过无数次研究、推敲、打磨,达到完善。其中也凝聚了电脑制作团队和大批工匠几百个日日夜夜的心血。
吴为山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创造,百年以来,中国美术的创造是伴随着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儿女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程,是以美铸史的创造;是五千年文明史上,既独特、鲜明,又光辉灿烂的创造。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它兼容并包,中西合璧,自强不息,体现了中国精神的实质。因此,它是永载史册的。”
我们坚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伟大的党、伟大的祖国,将更加辉煌。我们的美术创作也将反映和表现这一个一个的辉煌。党和人民造就艺术家,艺术家也注定为时代立碑,为人民抒怀……
“飘动”的《旗帜》,是纪念碑昂扬与飘动之翼。
是丰碑,也是新的起点。
是我们再出发、再迈进的视觉符号和精神力量。
由中共江西省委组织部、江西省委宣传部出品,江西文演集团、江西省话剧团创排的话剧《支部建在连上》将于6月13日-14日在北京天桥剧场精彩上演。
话剧《支部建在连上》是江西文演集团、江西省话剧团精心创排的一部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度精良的时代力作。该剧以“支部建在连上”为主题,以建设新型人民军队为主轴,讲述了秋收起义部队攻打浏阳失败之后,从文家市转兵到井冈山会师那一段艰苦卓绝、波澜壮阔的斗争历史。该剧用鲜活的细节、巧妙的构思艺术再现了宏大的历史场景,故事情节饱满、人物鲜活、剧情冲突激烈,实现了历史逻辑、艺术逻辑和情感逻辑的完美结合,是一部集政治性、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的精品力作。
目前,共有6万余人观看了话剧《支部建在连上》的演出。中国话剧协会主席蔺永钧指出:“该剧在全国话剧行业树立了一面旗帜、一个榜样、一座里程碑。”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原主席仲呈祥认为,该剧彰显了一种文艺界的正气,表明了一个正确的方向、一条正确的创作道路、一条培养人的道路。
据悉,江西省话剧团将在江西文演集团的大力支持下,积极探索文艺院团改革、加强精品剧目建设,后续该剧目将在井冈山驻场演出,助推赣鄱文化的繁荣兴盛。(文/刘小玲)
新华社北京3月22日新媒体专电(记者闫洁 刘秀玲)“这些就像自己的孩子,这也是我们第一次大规模、系统性地组织国内和东盟国家译者合作,连续推出的中华文化经典外译精品。”翻阅着摆在面前的《东方智慧丛书》,丛书主编、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东南亚研究所所长刘志强的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东方智慧丛书》
两年前,广外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一拍即合,陆续推出《论语选译》《老子选译》《中华传统美德一百句》《诗经选译》《元曲选译》等多部中华文化经典的东盟国家语种译本,在越南、泰国、老挝、马来西亚、柬埔寨等国的高校和科研机构掀起一股中华文化热。
如今,这套丛书已经出版53册并将于今年年底完成全部100册的出版计划,尝试通过“经典外译”这条文化路径,为中国与东盟国家的交流播下一粒种、扎下一条根。
季羡林先生曾说,文化交流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主要动力之一,文化一旦产生,就必然交流,这种交流是任何力量也阻挡不住的。环顾四周,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文化交流亦然。地理相接、山水相连、不少民族之间普遍存在着跨居、通婚现象……这都为双方的文化交流奠定了良好的地理与人文基础。
而所谓交流,自然包括“迎来送往”。中国与东盟国家一样,既翻译和引进外国的优秀文化作品,同时也把本国文化的精髓部分推介出去。这样的背景下,《东方智慧丛书》在一场头脑风暴中应运而生。
丛书主编、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东南亚研究所所长刘志强。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如何让东盟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更多了解中华文化是一个关键点,”丛书编审、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副总编汤文辉说,“在多种交流中,文化的交流和探讨不一定立竿见影,但可能是一种最基础、最核心乃至价值更深远的交流,而且这种交流某种意义上更自然、更水道渠成、更符合大家的愿望。”
汤文辉介绍说,这套书之所以取名《东方智慧丛书》,主要想表达和强调的是中国与东盟国家同处广义上的东方这一概念。这个概念下,“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忠恕之道”“以和为贵”等传达出的为人处事的智慧和思考不只中国所有,而是东方思维、东方文化共同的“无形资产”,具有一定的普世价值,自然会引起一种文化共鸣和共振。
《东方智慧丛书》
《东方智慧丛书》“智慧共享”理念的传播离不开强大的外译团队,更需要译者自信、开放、包容的外译心态。
“我们的团队基本是由广西、广东、云南三地的译者组成,他们在大学里承担着对象国语言文化教学和研究,是国内目前从事这一块翻译规模最大的团队,”刘志强说,“外国专家也占了一定的比例,包括每所学校每个专业从事对象国语言教学的外教,以及每位译者在对象国找到的权威专家。”
刘志强感叹,丛书的翻译本身就是一场文化的切磋和交流,同时也是对中华文化温故而知新的一个过程,“译者有时会跟对象国审校者就某一个词或某一句话有好几个回合的探讨甚至争论,以期更准确地理解中华文化。我们希望达到的一个目标是,既能尽量还原原文,又能适合东南亚国家语言的表达方式。这套书为什么以自信、自然、开放、共享为宗旨呢?因为我们的书中既有中文又有对象国语言,两种语言相互对照,如果一定要深究,随时可以查汉语原文”。
丛书主编、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东南亚研究所所长刘志强。
《东方智慧丛书》自出版以来,已经获得越南、泰国、老挝、马来西亚、柬埔寨等多个东盟国家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好评,包括泰国朱拉隆功大学出版社在内的多家出版社希望能够再版这套丛书。此外,随着今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东盟多语种全媒体传播平台”的建成使用,丛书丰富的内容将得以在线上呈现和传播,以期吸引更多东盟国家年轻人的目光。
“我们还有一个名为‘广西书架’的计划,从前年开始实施到现在已经接洽了泰国朱拉隆功大学图书馆、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图书馆、新加坡国立大学图书馆、新加坡理工大学图书馆等东盟国家6家重要的图书馆,在那里设立一个‘广西书架’,让这套书更好地走出去,”汤文辉说,“另外,我们还在和云南的‘新知书店’合作,希望借后者在缅甸等东盟国家设有分店的平台,让丛书通过在当地书店陈列展示、推广、向当地重要教育机构和图书馆赠送的方式扩大影响力,实现其更为立体的交流和传播。”
(文章配图由刘志强提供)
近日,广州市美术家协会主席周国城、宝鹰股份董事副总裁古朴、广州市美协副主席刘思东、宝鹰股份总裁助理吴义课一行赴雅加达,为印尼宝鹰的发展注入新的文化血液。
6月22日,周国城主席在古朴副总裁和印尼宝鹰工作人员的见证下,为印尼宝鹰题字,一起祝福印尼宝鹰事业飞黄腾达。6月23日,印尼INTILAND地产集团董事长吴端华设宴接待了周国城主席和古朴副总裁一行,畅叙了与宝鹰的合作情谊。周国城主席在宴席上向吴端华董事长赠送了自己的手卷作品。之后,周国城主席和古朴副总裁在熊德龙董事长和吴端华董事长的陪同下,拜访了印尼国家安全部部长Stiyoso,并赠送了周国城主席的手卷作品。
周国城主席为印尼宝鹰题字(右二为周国城主席,右一为古朴副总裁,右三为刘思东副主席)
据了解,由广州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印尼宝鹰中国书画展”将于今年10月在雅加达举行,届时将展出由广州市美术家协会山水画艺术委员会组织广东数十位画家历时一年创作而成的长卷《客家山居图》。《客家山居图》全图长60米,是广州市美术家协会山水画艺委会于2013年策划的“岭南人文山水长卷系列”创作计划之一,已先后于广州、珠海、梅州等地展出。创作中画家们多次深入粤东客家山区采风写生,在广州三易其稿,又经多位专家指导润色,并得叶选平、吴伯雄题字及刘斯奋等多位书法家题咏,是当代中国山水画领域中一件难得的宏大而精湛的山水画巨幅佳作。广州市美术家协会主席周国城介绍,长卷描述客家秀丽山水和当地民俗民风和人文精神,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客家地区的社会繁荣和人民安乐。
(2015年8月26日)